德云社:当粉丝文化遇上传统艺术
2020-10-16 11:21:47
  • 0
  • 0
  • 1

来源:狐说  杨文漪

作者:杨文漪 编辑:白星月

导语

德云社是中国大型专业相声社团,早期通过小剧场、茶馆进行线下演出,但相声的发展也随着娱乐形式的日渐丰富越来越不景气。而近来,德云社的综艺和相声不断引发热议,在拥抱粉丝与流量的过程中逐渐演变为“说学逗唱男团”、“德云天团”,粉丝文化不断渗透甚至主导相声的传播和发展。在本文中,笔者将以德云社为例,浅析在大众传播视角下粉丝文化给传统艺术带来的积极作用和困境,并探究粉丝文化的“触手”深入传统艺术的原因,寻求在粉丝文化的作用下传统艺术发展的新路径。

(图源德云社官方微博)

融合与碰撞中的发展新思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的飞速前进,人们的娱乐方式更加丰富,进入Web2.0以来,受众的选择不再局限于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也不再局限于央视和各大卫视定点播放的综艺娱乐节目。在有了更多的选择的同时,通过娱乐获取快乐的阈值也在不断提高,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则相对缺乏参与性、便利性,在娱乐至死的年代,逐渐失去吸引力。因此,粉丝文化的融入无疑为传统艺术带来生机。

1.粉丝文化推动传统艺术创新式传承

粉丝作为新媒介技术最早的使用者和推广者之一,其所创造的粉丝文化在传播领域具有较高话语权。而传统文化在不断寻找生存发展的新路径时,不可避免地与粉丝文化发生耦合。在新媒体视角下,粉丝文化呈现出产业化、数据化、合作化、泛化的特点,创造出巨大的经济价值。德云社抓住了粉丝经济发展的大趋势,顺应“万物皆可粉”的泛化特点“出圈”(饭圈常用语,意思为某个明星、某个事件的走红的热度不仅在自己固定粉丝圈中传播,而是被更多圈子外的路人所知晓),扩大传播力影响力。

德云社的“出圈”带动了更多年轻人去了解相声,同时也传播了评剧、梆子、评述、京剧等传统艺术,很多传统曲艺也在年轻的粉丝中开始传唱。不可否认的是,德云社对相声的发展是当今时代传播传统文化的一种可取方式,与新媒体和粉丝文化的融合确实产生了以往无法比拟的传播效果。

2. 粉丝文化对相声的“二次创作”

在新媒体时代的大众文化传播中,粉丝文化的力量越来越不可被忽视,成为社会传播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其存在的形式也具有特殊性和创新性。最主要的特点就是能动性。

在粉丝进行文化参与的过程中,区别于传统的接收者或单纯的观众,他们同样也是文化的传播者甚至再创造者。以德云社为例,传统相声观众的活动场所限于相声演出的园子,与相声演员的互动也仅限于演出期间,而粉丝则不囿于时空限制,利用新媒体进行全时互动。郭德纲打破相声演出现场不能录像拍照的规定,“德云女孩”不仅上传现场拍摄的线下表演,同时作为“过度消费者”,她们会为相声演员剪辑配对,给心仪的相声演员组合 CP,并撰写故事,从另一个角度促进相声的传播。粉丝文化的主导与能动性就体现在它的在创造内容不受官方标准约束,而是完全根据自己的想法及意愿生产。这也激发了粉丝的积极性,保持粘度与参与度。

(粉丝剪辑视频;图源网络)

3. 粉丝文化驱使传统艺术拥抱流量

在德云社带着相声进入大众视野之前,和众多传统艺术形式一样,相声的发展是趋向于停滞的。小剧场和茶馆的形式注定无法大规模发展,太平歌词、贯口、快板书也越来越无法满足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适应现代传播的发展途径则变成了必然之举。

德云社选择拥抱流量。以综艺为起点把相声从小的圈层内带入大众视野,岳云鹏、郭麒麟等让德云社始终保持热度和竞争力;在抖音等短视频APP发展的狂潮下,粉丝们将相声的“名场面”进行剪辑,相声中的搞笑合集和演唱片段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即使不到现场也能看到演出。

除此以外,在“德云女孩”这些90后、00后粉丝的宣传与支持下,传统曲艺走进年轻人之间,她们成立粉丝团、后援会、创立微博超话,关注的内容不仅包括相声本身,粉丝的狂欢、高度参与性与消费的快感也为德云社增加了新的卖点。粉丝文化渗入的每一个小圈子,都无一例外的火了起来。

纵观粉丝热潮带来的新困境

粉丝文化为相声注入发展新动力,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也催生了一系列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正视并解决这些问题,是传统文化进行守正创新和长远发展的关键。

1. 相声演员浮躁

粉丝经济为相声演员带来很多红利。在德云社的团综《德云斗笑社》中,相声表演环节后由观众投票进行排名,相声质量欠佳但因粉丝人数众多就可以拿到全场第一令人唏嘘;前段时间孙九香因收粉丝礼物拖延表演,不耐烦地回应观众的催促,对观众说:不想听可以出去;德云社相声演员曾因恋情登上热搜,听众为演员成立后援会。粉丝成为相声演员的资本,相声演员的关注点也渐渐偏离。粉丝追星的行为模式对相声演员造成的影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粉丝的庞大力量能够成就一位相声演员,但这同样也是一座围城,困住了演员发展和创作道路,粉丝的热情能够持续多久不得而知,我们不愿看到的是当粉丝的热情散尽,留给相声演员的不是锤炼的技术和扎实的功底,而只剩下名为相声的空壳。

 (图源豆瓣)

2. 流量冲击内容

在粉丝文化和传统艺术的碰撞中,一定会因为二者侧重点的不同而产生矛盾。德云社显然从一开始就不拒绝流量,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迎合流量的喜好。近年来的综艺节目中不乏德云社的身影,德云社已经向内娱化的方向发展。这确实也吸引了大量粉丝,带动路人粉的关注,再向外层延伸让普通人了解到德云社的存在,达到“出圈”的效果。

但是德云社的根本依然在于相声,如果一味迎合流量的口味、以炒作的形式兜售艺人资源,发展的重心就会发生偏移。“德云女孩”们显然已经不是只关注相声内容的传统观众,相声演员与“德云女孩”们的相处模式则已经完全演化为偶像与粉丝的相处模式——关心演员的一举一动、生活行踪、甚至穿衣打扮。相声本身也成为一种载体,真正的内核由相声内容转移到演员个体,难免对相声内容有所忽略,这种忽略不仅体现在“德云女孩”身上,也同样体现在相声演员身上。

为了迎合粉丝喜爱而忽视对相声内容的创新和表演功底的锤炼,在年轻相声演员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很多相声演员相比专注于相声创作与演出的本质工作,更倾向于与粉丝进行互动,难免精力分散。相声演员没有优秀作品、表演现场不专业,多次笑场、嘴瓢、以“卖腐”为看点,粉丝大量涌入,接茬泛滥,粉丝以看演唱会的方式看相声,相声演员开始为了粉丝改变内容和形式,只讲粉丝想听的想看的,内容变得单一和贫瘠,而真正的观众则陷入听不懂的尴尬境地。

(短视频截图,图源网络)

3. 核心文化缺失

德云社流量化与商业化是在当今时代存活下去的无奈之举,也是必然之举,这无可厚非,但商业化的同时,也失去了最核心的艺术性与观赏性。现在我们似乎很难再看见脍炙人口的作品了,粉圈文化的入侵极大地影响了相声的生产,使其逐渐偏离针砭时弊、夸张讽刺、引发观众思考的初衷。当然,我们不是否定艺术的创新,传统文化的传承也非德云社一家之责,但是需要清醒认知的是,相声的艺术魅力不能被取悦粉丝所代替,不能抛弃相声的“生命”,否则相声越来越不像“相声”,反而成为集小品、脱口秀、二人转为一体的大杂烩。相声演员“偶像”的身份先于“表演者”的身份,相声更难以找到自身存在的定位。希望相声能够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可缺失核心文化与精神的相声,又是否是我们希望保护和传承的中国传统艺术?

数据的主宰力量

大数据时代,大众对粉丝文化产生的作用与影响褒贬不一,之所以粉丝文化能够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力,与其背后操控的资本力量密不可分,粉丝文化也不应承担所有罪名。

流量是资本通行的货币,利益相关方通过各种方式与途径吸引粉丝制造与生产数据,通过粉丝的数据劳动与情感劳动赚取利益,并且把数据化的流量逻辑扩展到娱乐、消费之外的更多领域。粉丝的狂热行为无疑被催化了。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粉丝们对相声演员表达喜爱的方式被有意或无意地引向粉圈的模式,这也并非是相声圈的特例。

资本与数据的力量无处不在,如何避免数据权力被技术、商业、娱乐资本过度掌控,如何避免数据化、流量逻辑对于社会的整体侵蚀,这是大数据时代的痛点,也是传统文化在当今传承与传播绕不开的问题。

——结语——

传统艺术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发展与粉丝文化密不可分。就影响力和传播力来说,德云社的饭圈化、综艺化发展之路确实推动相声从发展的瓶颈走向如今繁荣的阶段;而相声这个传统艺术形式有效被推广与传承下来的内容却仍然存疑,更多的粉丝看的是偶像、是互动,听相声、追“角儿”演变成了另一场造星运动,真正的相声观众反而看到的是质量下降、没有创新性的作品。而究其背后原因,也是被数据与流量操控的新媒体时代发展的困境。

“酒香也怕巷子深”,我们希望看到德云社发展繁荣,也认同通过吸引粉丝、增加流量的传播手段,但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是不能就此被忽视和遮掩的,相声社团、演员应主动承担责任、寻找新的路径;粉丝的力量可以发展,但行为同时要被约束;在资本推动下的过度娱乐化、商业化、流量化,则需要公权力进行约束和限制的,而这又是一个需要进行不断研究与探索的宏大课题。

参考文献

[1] 张云.浅析相声的现代传播——以德云社为例[J].视听,2019(06):211-212.

[2] 高多多.大众文化传播中的粉丝文化与传统文化[J].大众文艺,2011(23):155.

[3] 黄玲,孙雨欣.粉丝文化语境下传统曲艺的新媒体传播——以德云社为例[J].中国报业,2020(14):106-107.

[4]童祁.饭圈女孩的流量战争:数据劳动、情感消费与新自由主义[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9(05):72-79.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