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哈迷」重返母校,重映电影走向常态化?
2024-10-29 15:19:53
  • 0
  • 0
  • 0

来源:36氪

电影重映是一门好生意吗?电影重映是一门好生意吗?

文|星晖

编辑|陈梅希

来源|刺猬公社(ID:ciweigongshe)

封面来源|Pixabay

当海德薇的主题曲再次奏响,谁的青春回来了?

10月起,举世闻名的“哈利·波特”全系列电影正式重映,以每周一部的放映节奏登陆中国院线。其中,开篇之作《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一经上映便登上了各大社交平台的热搜榜单,首日凭借仅仅6.4%的排片贡献了大盘占比22.4%的票房,出彩的产出比例引发热议。

图源豆瓣图源豆瓣

值得注意的是,那列驶向霍格沃茨的特快列车,只是2024年回归大众视野的众多光影盛景之一。

要知道,除了挥舞魔杖的哈利·波特,今年的重映片单上还有许多大众耳熟能详的面孔,包括《你的名字。》《灌篮高手》《白蛇:缘起》《孤注一掷》《流浪地球2》《食神》《控方证人》《这个杀手不太冷》……

毫无疑问,2024年是真正意义上的重映电影大年。那么,为什么重映电影变得越来越多了?这对中国电影市场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

老片回归,几家欢喜几家愁?

重映风潮早有苗头。

2023年末,“中国经营报”曾针对电影重映现象进行一次不完全统计,报道指出,自2012年《泰坦尼克号》重映算起,国内已有约30部经典影片在院线重映,其中,超过20部的重映时间在新冠疫情发生后。

如今,这一趋势进一步凸显。2024年,随着试水重映发行的电影公司不断增多,重映影片范围扩大、数量攀升,老片重映的行业现象日渐醒目,大众感知也越来越强。

事实上,这条关乎重映发行的上升曲线,其实呼应着近年本土影视行业所面临的周期波动。

后疫情时代以来,中国电影市场逐步由复苏初期“单片救市”“积压释放”的试探期,进入了“核心档期扎堆”“日常供给走弱”的断档期。于是,在急需补充供给、提振市场的大背景下,重映电影就成了一种相对稳妥的增量选项。

毕竟,就商业表现而言,重映影片有着不少卖座范例在前。比如中国影迷的老朋友“卡神”卡梅隆,其执导作品《泰坦尼克号》与《阿凡达》都曾在内地市场上映不止一次。

图源豆瓣图源豆瓣

1998年,《泰坦尼克号》首次登陆中国内地,当即掀起了现象级的观影热潮,于世纪末的中国电影市场收获了3.6亿元的惊人票房。2012年4月,《泰坦尼克号》首次重映,斩获9.46亿票房。2023年4月,迎来25周年的《泰坦尼克号》二度重映,又收获近6000万票房。至此,该影片的内地累计票房达13.66亿元。

再比如今年8月,新海诚的代表作《你的名字。》时隔8年重新上映,打出“再一起看吧”的口号。尽管暑期档整体热度较去年同期存在差距,但《你的名字。》依然逆风拿下了1.37亿元的不俗票房,与市面上的动画新片相比不落下风。

图源豆瓣图源豆瓣

10月登陆院线的“哈利.波特”系列电影更不必说。虽然这一经典IP曾在诸多影展、电影节有过小规模重映,但市场需求依然存在,时隔多年仍能一呼百应。从当前的票房情况来看,本次重映的“哈利·波特”八部曲有望取得4至5亿元量级的总票房,为国庆档后的10月大盘增添一抹亮色。

总的来说,成名影片的既有实践表明,重映发行的确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内容行业固有的不确定性——因为口碑已成、成色已知,所以片方能在风险更小的情况下回本甚至大赚一笔。

但需要指出的是,重映也并非稳稳的幸福,因投机或错判而“翻车”者大有人在。

一方面,自身素质不够硬的电影,即便择期重映,也很难成功把观众“骗”进电影院。

比如双双瞄准中秋档的重映片《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和《我是哪吒2之英雄归来》,二者的豆瓣评分仅为5.6和2.5,加起来尚且打不过一部9.2分的《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最终,两部电影的重映票房均不足20万元。

图源豆瓣图源豆瓣

另一方面,随着重映行为走向常态化,部分影片将重映间隔缩窄,甚至离首映不到一年时间就再度上桌,却未能料到观众压根没有“每年重刷”的打算,市场反馈颇为冷淡。

就拿扎堆暑期档重映的《灌篮高手》和《孤注一掷》来说,两部电影首映时都颇为红火。前者撬动了积蓄多年的IP情怀,卖出了6.6亿的票房佳绩,后者更是以38亿元的傲人战果高居中国影史票房榜第11位。

但在一年后重映时,“教练我想学篮球”的群体记忆失灵了,“多一人观影少一人受骗”的标语也没能再度席卷短视频平台。结果,《灌篮高手》重映只取得348.5万票房,《孤注一掷》重映则止步98.5万票房,还不到当初公映票房的万分之三。

图源豆瓣图源豆瓣

那么,到底什么样的电影更适合重映?想做好这门生意,有哪些不容忽视的成功要素?

重映图鉴,“一鱼多吃”需要多少理由?

结合行业探索经验来看,我们可以大致归纳出四种不同的重映要素。

首先,最重要的成功要素一定是影片自身所承载的稀缺性。这一方面对影片质量提出了要求,另一方面又需要足够的时间完成沉淀。

今年引起影迷关注的几则重映资讯,大多来自民间口碑极佳的经典老片,比如《控方证人》《这个杀手不太冷》等。这些电影都在豆瓣TOP250等电影榜单上名列前茅,甚至可以被视作特定类型的集大成者。影史留名的内容品质造就了它们的稀缺性,更何况其“重映”本身还常常兼具地区“首映”色彩。

图源豆瓣图源豆瓣

而时隔八年回归内地银幕的动画佳作《你的名字。》,凭借“横跨半个青春”的情怀成功兑现了其在年轻圈层中积蓄多年的强大号召力。相比之下,短时间内“梅开二度”的《灌篮高手》尽管拥有扎实的IP基础,但急于获利的重映节奏还是极大地削弱了其稀缺性。

图源豆瓣图源豆瓣

其次,与时俱进的技术加持也是影片重映的好抓手。

我们置身于一个流媒体空前繁荣的时代,几乎所有老片都可以在互联网上轻易找到观看渠道。这就意味着,重映电影比院线新片更需要证明,其银幕体验有着小屏幕无法取代的特殊性。

在这一点上,技术规格的进步显然是最直观的佐证。于是我们能看到,“3D重制”“4K修复”等标签成了近年来多部重映影片的“标配”。

以重映模范《泰坦尼克号》为例,它在内地首次重映时顺应了当年的3D化趋势,去年二度重映时又推出了4KHDR修复版,不遗余力地用那些为大银幕而生的细节吸引观众目光。

图源豆瓣图源豆瓣

往近了说,中秋档重映的《流浪地球2》也是个颇具代表性的案例。这部国产科幻大片首映时曾以杰出的视觉效果备受好评,如今的重映版则以3D重制效果为最大卖点,顺利拿下了千万量级的总票房,领跑同期重映影片。

所以说,观众不是不能接受老电影“一鱼多吃”,但前提是,片方每次端上桌时总得加些走心的调味佐料。

图源豆瓣图源豆瓣

此外,第三种屡屡得到验证的成功要素,是“加量不加价”的内容策略。

如今,越来越多的电影片方都品咂出了“导演剪辑版”的诱惑力,“被删减片段”也成为众多老片撬动昔日观众的财富密码,有时重映版甚至能比原作口碑更上一层楼。

如果说,新技术的加持是为“鱼肉”增添风味,那么剪辑扩充就是重新“摆盘”的好点子。不论是未公开的内容素材,还是传达创作者态度的剪辑调整,都可以让一部上映过的影片重新被悬念笼罩,以此吸引观众一探究竟。

在华语电影中,王家卫执导的动作片《一代宗师》就是一个将作者意图和商业目标巧妙结合的典型案例。

2015年,《一代宗师》正式重映,这一版影片与2013年公映版不仅存在制式上的区别,而且影片本身的剪辑与时长都产生了较大变动,两版之间的区别成了影迷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最终,《一代宗师》重映总票房定格在6441万元,创下了当时国产片重映的最高票房纪录。

图源豆瓣图源豆瓣

最后一种重映要素,则是来自场外的“联动”属性。能够展开所谓“联动”的重映电影,往往归属于特定的作品序列,放映时多与新片紧密绑定。

比如今年3月重映的科幻大片《沙丘》,以及暑期档登场的追光动画《白蛇:缘起》,都是为了配合“弟弟妹妹”的出道而再度营业。它们既为《沙丘2》《白蛇:浮生》等院线新片应援造势,也满足了部分观众“温故知新”的功能性需求。

总的来说,每种重映要素的本质,都是给观众更多去往电影院的理由。它们往往会在一部重映影片身上并行存在,如同一场备战阶段“叠BUFF”的乱斗游戏,万事俱备方可克敌制胜。

由浅入深,重映常态化三步走?

下一步,重映影片走向何方?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电影重映不仅仅是关乎个体成败的商业决策,也是整个电影产业演进迭代的重要一环。

更具体地说,随着探索持续深化,中国电影市场的重映发行先后经历了合规化、常态化的发展进程。

2018年底,国家电影局曾出台一份《国产电影复映暂行规定》,该文件对国产电影的复映间隔、复映范围乃至每家影院的排映影厅数作出若干规定。其目标,在于规范复映影片管理,预防重映跟风、重映泛滥等乱象,从而维护原创创新土壤,促进产业良性发展。

此后,由于电影市场遭遇了意料之外的疫情影响,重映影片在特定的时代周期登上舞台,客观上扮演了比以往更积极的角色。

一方面,今时今日的电影院需要更多优质片源来维系用户。

据灯塔专业版数据,2024年上半年全国电影总票房为238.97亿元,总观影人次为5.50亿,两项指标的同比降幅均为9%左右。同时,就重点档期而言,灯塔研究院发布的《2024年暑期档电影市场洞察报告》显示,今年暑期档人均观影频次由去年的1.85次回落至1.64次,档期中只看1次电影的观众占比由62%升至71%,预估观影总人数相比去年下降1亿人。

换句话说,2024年的新片供给不够强势,大盘在当下尤其需要重映电影作为补充。于是,伴随着引进方、版权方、主管部门等各方合作的步伐,重映发行逐渐发展为中国电影市场的新常态。

图源灯塔研究院图源灯塔研究院

另一方面,重映影片正成为电影市场探索分线发行的关键场域。

去年8月,中宣部电影局常务副局长毛羽在发言中表示:“传统的全院线统一发行方式,已不适应广大观众日益个性化的观影需求和多样化的创作格局,必须在分众化、分线型的差异化发行放映模式上实现突破。”

在第2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电影发行新生态”主题论坛上,知名导演贾樟柯也曾指出,中国内地的银幕数量远多于日本和中国香港,但上映影片数量并未与之匹配。从银幕数量来看,中国内地的银幕数量是日本的约24倍,是中国香港地区的约280倍;但在上映影片数量上,中国内地的506部影片远低于日本的1232部,与中国香港地区的267部相比亦没有显著优势。

“我们目前的市场不是一个细化的市场,还是一个比较粗放的市场。8万块银幕究竟产出了多少,有没有激发出它的潜力,来给中国整体电影产业赋能,这个方面是非常值得我们思考的。”贾樟柯说道。

以精细化为愿景的“分线发行”概念,就这样引发了越来越多的讨论,中国电影行业步入了长期探索期。与此同时,重映影片与分线发行的天然契合性,也逐渐被人们所发觉。

一直以来,影院与影片之配对都是分线发行面临的头号难题。模式本身固然有诸多优势,但却需要十分精准的决策才能实现,诸多变量都得纳入考量和预判,比如南北偏好差异、方言偏好差异、不同地域的类型偏好差异……

而重映影片采用分线发行的优势在于,它们本就有着比新片更明晰的标签,受众特征也更加有据可循。比如最近挂在热搜上的“哈利·波特”八部曲,正是将重映发行与分线发行相结合的新成果。

据悉,本次“哈利·波特”系列影片的重映采取了分线发行模式,共计在全国的3000多家影院上映。放映影院由发行方选定,筛选维度包含高规格影厅条件、影院票房体量、辐射受众规模等等。这种差异化放映的意义在于,不但能节省影片需要投入的发行成本,而且可以调动影院方的主体能动性,尽可能提升资源利用率。

结合发行通知来看,将于11月初登陆市场的经典老片《这个杀手不太冷》也将延续分线发行思路,以中影专线发行的形式推进重映。未来,恐怕会有越来越多的重映电影投身分线发行的创新探索。

经历合规化、常态化改造之后,影片重映事业注定要踏入精细化发展的新阶段。但愿这剂缓和周期波动、平衡冷热档期的良药,能助力中国电影市场建成一座跳出常规的“九又四分之三站台”。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